1月13日,冬日豫西的三门峡,寒风凛冽。我们走进三门峡宇龙纺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却是一派春意正浓的景象。

  我们欣喜地发现宇龙纺器厂区大,一圈四周两边临街。厂房建筑错落有致。沿街门店商铺人来人往。1957文创园人气旺。此时此情,唤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纺织的回味。

  纺织行业曾经历过3年“压锭”,遭遇3年疫情冲击,三门峡全市3家纺织企业。如今,那2家已随着企业的破产和改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厂房一并随之消失,曾经与之相关的建筑、街道、学校也逐渐改头换面。唯独宇龙纺器坚持生存了下来。

  活着就是伟大的胜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宇龙纺器的名气灵气在哪里?其奥秘是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1957年4月13日,随着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破土动工,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亦由此诞生了!

  1964年底,为了战备和支援我国大后方基础建设的需要,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决定将上海4个纺织器材厂一并内迁至河南省三门峡市,筹建“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

  根据纺织工业部文件,确定从上海内迁华兴昌钢丝综厂、兴亚弹簧厂、纺织器材拉丝厂、炎丰停经片厂,与新建的织针车间、纸管车间、钢丝圈车间、设备车间及动力车间合并为“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1965年建设,1966年投产。

  1969年,企业发展到占地75亩,拥有职工3000人,主要生产钢丝综、钢丝圈、织针、钢筘、停经片、纸管等多个品种,并陆续兴建了幼儿园、医院、学校、俱乐部、图书馆、阅览室、职工食堂和澡堂,成为设施完善、全国最大的纺织器材企业。

  企业现有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左右,其中80%为建厂之初建造,包括厂房、仓库、办公、锅炉房等。虽然,计划经济已成为历史,企业顺风顺水时代已经过去,但这些老建筑却勾起了不少三门峡人的记忆与情怀,继续向人们述说着这里曾经上演过的辉煌。

  在企业运行30多年中,织针车间投产运营,填补了当时河南省针织用针制造的空白。钢丝圈荣获国家银质奖。产品供不应求,并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4年成立的中韩河南大盛钢筘有限公司,为国内首家喷气织机配套的异型钢筘,经过30年的发展,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盛誉。目前,有较固定的客户200余家(其中,国外客户10余家)。

  在大车间墙上“为世纪末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两番而努力奋斗”的大红标语清晰可见,见证了那个时代企业红火的岁月。企业职工均因自己能成为器材厂一员而自豪。在计划经济年代为三门峡市的建设、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企业经营逐渐下滑,至本世纪初,逐步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当时,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有关国企改革的精神,为了有效解决河南二纺器破产后资产变现难,做到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稳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三门峡市委确定了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建新、租旧、破产、收购”的改革思路。2003年12月3日,成立“三门峡宇龙纺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然后,根据市政府《关于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整体资产转移有关问题的批复》,宇龙纺器公司,接收河南二纺器整体资产,并承担相应债务。之后,除407名职工自愿领取补偿金后终止原劳动合同。其余1134名职工均得到了妥善安置。

  宇龙纺器成立20年来,经过多次艰难探索,逐步形成并确定“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思路,即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并重,协同发展,企业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如今,公司加快产品结构调整,部分设备经改造正常使用。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厂区大、房屋多、周围两边临街的优势,实施医院、幼儿园、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点发力,采取多种方式,灵活经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区域内其它经营收入稳定,总业务收入正常,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公司档案室完整保留着从建厂初至今各个阶段获得的多项奖杯、奖牌、证书和锦旗等。这是三门峡几代纺器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走近当初支援河南二纺器建设的技术专家和职工,如今已是银发如丝的老人。我们发现,在他们心中,依然燃烧着当年意气风发建厂时的豪迈激情,岁月往事成为他们心中的挚爱珍藏。回忆那段奋斗历程,成为他们远离机器声后的一种幸福和享受。老一代纺器人饱含对党、对新中国的感恩之情,用辉煌的业绩奏响了劳动万岁的时代强音。虽然老纺器人的光环与荣耀渐渐褪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浸染鼓舞着三门峡人源远流长。

  作为河南二纺器的传承人----三门峡宇龙纺织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将继承老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风雨无阻向前行,用新的奋斗创造新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