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喜欢钻研,在数控加工岗位上潜心研究,在络筒机精密关键零件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使国产络筒机自主加工部分关键零件性能达到国外设备同等水平。
他,是青岛市崂山拔尖人才,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大工匠”;他是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领衔完成多项技术攻关,实现创新成果34项,完成自主改善成果212项。
“我在青岛宏大公司从事数控加工工作22年,我认为的‘工匠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热爱、专注、执着,追求卓越’!”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刘刚在接受访谈时这样阐述对“工匠精神”的感悟。
2001年,刘刚从青岛机电技术学校毕业,进入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青岛纺织机械厂),成为了一名车间技术工人。20多年间,刘刚不断摸索钻研机加工技术,从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技术扎实的机加工高级技师、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在中国恒天集团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刘刚连续两届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刘刚每天最早进入车间,又是最后一个离开车间,他爱钻研,工作向来认真负责,特别敬业。”青岛宏大公司老职工们这样评价这位质朴的“大男孩”。
对于机械加工,可以用“迷恋”来形容刘刚的态度。从儿时起,刘刚就怀有一颗“机械梦”,对玩具汽车、玩具飞机及枪械玩具特别喜爱又非常好奇,他常常拆装玩具,有时组装不回去,玩具就报废了,在物质并不丰富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刚没少受到父亲的“关照”。
刘刚进入青岛宏大纺机公司后,根据企业工作需要,他被跨专业分配在络筒机厂加工中心。看到车间师傅娴熟的机加工操作,刘刚被深深吸引了。“我要学编程,我要学好机加工”,刘刚暗暗下了决心。由于刘刚所学电工专业和机加工专业不对口,最初他连图纸都看不懂,急性子的刘刚想早日“出徒”,怎么办?一个字:学!在工作时间,师傅走到哪儿,刘刚就跟到哪儿,学看图纸、学编程、学操控;下班后,舍友们去网吧、去逛街,刘刚留在宿舍里翻看机械类书籍,补充理论知识。师傅看到勤奋、好学的刘刚,对这个小伙子产生了好感,觉得刘刚是干技术的“好苗子”,师傅言传身教,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内因”和“外力”的组合下,刘刚对机加工从不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他秉持着“精益求精、不让毫厘”的工作态度,以及“心存敬畏、止于至善”的质量理念,成为了岗位上最年轻的技术能手,也成长为青岛宏大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
当把对加工中心的热爱变成了执念,把精神变成了行动力,“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让刘刚在青岛宏大加工中心岗位上不断成长进步。2020年,青岛宏大公司成立了“刘刚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刘刚带领团队,聚焦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对所加工的零件制定关键尺寸控制点及作业指导书,确保零件质量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近年来,工作室先后实现创新成果34项,完成自主改善成果21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累计降本110多万元,刘刚工作室被授予“崂山区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
自动络筒机是刘刚所在青岛宏大纺机公司三大主要产品之一,络筒机也是纺织机械中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设备之一,特别是后道纺纱及针织工序,对纱线质量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络筒机有一个精密的关键零件,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纱的整体质量,其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多年来一直受制于国外技术限制。刘刚和团队主动请缨揽下了这项攻坚任务。刘刚认真分析这个精密零件,从绘制图样,到编制加工工艺,最后确定零件在制造过程中有几处难关需要着力解决:其一是零件上多个Φ1.1斜孔,倾斜角度30度,要求与Ф3(0,+0.025)孔壁完全贴合,由于加工要求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刀具在快速转动时易造成小孔边缘破裂,直接造成零件报废。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刚带领技术团队反复调整加工参数,选择高强度刀具材料,减少加工时的振动,从而来保证零件孔隙的加工要求。其二是零件表面光洁度要求严格,不能有一丝锐角,周边的锐角会伤害纤维,传统方法无法将周边毛刺去除干净,刘刚和技术团队采用先进的液体抛光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可去除0.2mm以下的锐角,再经过不同类型光饰处理,最后采用有色金属表面防腐处理技术。对零件表面进行处理,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氧化,通过多次试验,他们最终突破了加工难题,解决了国产络筒机的“卡脖子”难题,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如今青岛宏大自主加工的部分关键零件性能已经达到国外同等水平。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2020年,刘刚被青岛市总工会命名为“青岛工匠”;2021年,刘刚被崂山区政府授予“崂山区拔尖人才”;2022年,刘刚获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并被青岛市总工会命名为“青岛大工匠”。多年来,凭借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责任,对“智造”毫厘不差的严谨,刘刚实现了他的“机械梦”。刘刚感恩企业给他搭建的成长成才平台,他说,要用“匠心”让制造的产品更加精益求精。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