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打造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的东方枢纽,是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下工程、地上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华建集团华东院承担了站场区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的站房工程、站房相关工程及上盖开发的整体效果控制等工作。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站场区地上工程项目位于浦东新区祝桥镇,总用地面积约0.3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36万平方米。上海东站是集航空、高铁、市域铁路、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继虹桥枢纽之后,上海市又一个超级门户枢纽。站场总规模14台30线,在高铁场站部分主要连通沪通、沪乍杭通道,并可衔接沪苏湖、沪杭等方向;在市域场站部分引入机场联络线、南汇支线(两港快线)、预留东西联络线。

上海东站将助力东方枢纽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第一站;建成为人才、物流、资金、技术以及信息等各类要素高度集聚的东方航空城;作为浦东新区中部地块的发展引擎成为带动片区经济新的增长极。本项目按照“一个新标杆、两个转型引领、三个一体化、四个新应用”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着力打造集中体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典范工程。

机制创新实践路地联合。铁路与地方积极创新枢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合作新模式,共同将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打造成为站场城高度融合的标志性工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示范区。

运营管理一体化。上海东站实现了国铁和市域铁协同制定的统一运营策略,结合国铁与市域铁路运营模式不同,采用“差异化、可兼容”的候乘模式。首次预留国铁下线条件,增加运营方案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绿色低碳、数字智慧转型引领。在生态绿色转型目标引领下,上海东站项目创新性提出打造国内首个超低能耗交通枢纽目标。站房采用光伏建构一体单元式屋盖的铁路站房,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整合了建筑立面美观、机电一体化和绿色低碳等设计理念。高度集成的城市级数字底座建设,将整合各类城市数字资源,提供全面精准的支持。有机整合全要素网络化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规划建设一体化。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在东方航空城中心区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实现了六大板块的一体化规划,实现高效的城市功能,协调整合资源利用。由路地合资公司统筹负责枢纽区域范围内的规划、建设、开发相关工作,有利于高效优质地推进上海东站建设。

空铁一体化。东方枢纽航空客流规模达1.2亿至1.4亿人次/年,预计未来空铁换乘规模为虹桥枢纽现状的4倍左右。上海东站首次在铁路客站枢纽内部引入“航空模块”,实现了一个航站楼的完整功能,将空铁换乘时间缩小到4分钟,成为国内首个空铁共构的综合枢纽。航站楼内还设置空铁物流系统,增加枢纽货运能力,完善浦东枢纽整体功能。

交通设施一体整合、高效换乘。交通设施在红线内部集约布置,一体化整合地铁、路侧捷运、区域轨道、公交、出租、长途、网约、小汽车等功能模块,实现站场区交通设施的高度复合。枢纽内采用立体交通组织系统模式,通过高铁与市域铁路站场拉开的空隙,打造中央换乘城市中庭,地铁、国铁、市域、四大车场换乘空间在此交汇,实现站城地下、地面、地上各种交通方式高效换乘、便捷有序,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整体运行效率,换乘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

到站即中心。在功能上以“到站即中心”为原则,城市空间嵌入出发层与到达层,城市中庭、高架天街、上盖开发等引入多种复合城市功能,通过设置特色商业打造各类人群聚集活力的慢行半室外街区,将车站打造成为功能丰富、业态多样化、一站式服务的出行目的地。

高架天街紧密衔接站城。站房以外通过高架天街紧密衔接城市功能,跨过仅20米左右空中连廊衔接的西侧站前区与南北两侧的上盖开发区,集中设置酒店、办公、会议、商业等高端服务功能,集约紧凑地塑造活力新中心。

首个咽喉区上盖开发。上海东站实现了首次利用咽喉区进行上盖开发,创新性采用人车分流设计,打造盖板无车化、地面化体验。上盖总开发量达24万平方米,提供酒店、办公、会议、商业等高端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场地复合利用水平,实现综合开发收益,丰富客站城市功能,打造活力交通枢纽。

高品质场所营造。借助站场城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上海东站将成为连接“空、铁、城、绿”的活力枢纽,实现站场城功能和空间的深度融合,打造高品质的站场城区域和百万人活动目的地空间,成为区域活力激发器和助推城市升级发展的强力引擎。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上海开启了一城双枢纽的时代,东方枢纽肩负了新的时代意义。东方枢纽是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推进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大工程,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